董事总经理兼合伙人
北京
今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中国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都是好消息。习主席的承诺与中国在此期间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C的全球目标一致。
对中国来说,新的目标反映了几个雄心。这将使中国在主要国家中处于领导地位。中国的脱碳行动为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重大机遇,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实力。中国人民的健康、生活质量和福祉与减少排放和污染、提高作物产量、避免自然灾害和提高能源独立性密切相关。
对世界而言,由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年度碳排放国,其承诺让国际社会更接近于实现《巴黎协定》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以下的目标(如果继续照常行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中国正在为其他国家树立榜样。在宣布后的几周内,日本和韩国承诺零温室气体(GHG)目标,给其他碳排放大国带来了额外的压力。
但中国的新目标能实现吗?要达到碳中和,就需要大幅削减该国相对碳重的经济的排放,这意味着要减少更多公吨的CO2比许多其他国家都要多。
我们相信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的信念是基于对中国气候变化路径的深入模拟,这种模拟依赖于前所未有的当地排放数据和专家。我们还认为,它有经济上有吸引力和社会上可行的途径来实现其脱碳目标。这里是细节。
在中国政府更新其气候议程期间,波士顿咨询集团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属的能源研究所密切合作,对中国的排放进行了一项新的分析。通过这次合作,BCG获得了当地的排放数据和专家,从而我们能够建立我们对中国气候变化路径的模拟。在这项研究工作中,我们还聘请了领先的研究机构和利益相关公司。
我们模仿了中国如何实现1.5°C的目标,这与习主席的声明一致。作为备份,我们还模拟了如何实现2°C的目标,这是一个相当低的目标。对于每个场景,我们确定了技术、监管和其他杠杆的包,并量化了它们的影响和所需的投资。在本文和附带的幻灯片中,我们主要关注1.5°C的目标。
关于中国的新雄心,有几件事是清楚的。首先,为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需要在整个经济领域齐心协力。它必须立即采取1.5°C的碳排放途径到2050年减少75%到85%。(见幻灯片1)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自2013年以来,中国的排放量增长一直相对稳定(多年来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如果一切照旧,到2050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只会减少10%多一点。
世界其他国家需要中国取得成功,因为中国占全球年排放量的20%以上。如果要继续目前的进程,1.5°C的全球目标将需要减少95%至115%到2050年,世界其他国家也会这样做,这使得全球目标无法实现。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和创新中心,加快实现1.5%的碳排放目标,有利于其他国家更容易实现碳中和。
第三,中国可以从积极的气候变化计划中获得切实的经济利益。我们估计,从现在到2050年,实现1.5°C目标的计划将为该国GDP贡献2%至3%,减少化石燃料需求约80%,并减少75%至85%的排放。
中国碳排放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和产业结构、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能源效率不足和能源需求快速增长。
中国的经济结构仍然是高度能源密集型的。(参见幻灯片2、3和4。)中国是世界上单位GDP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之一(约1公吨二氧化碳)2e(二氧化碳当量),而全球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0.4吨22016年(有全球数据可查的最后一年)。中国的重工业,如钢铁和水泥制造业,约占全球产量的50%,碳排放总量的17%。
煤炭占中国能源结构的近60%,低于1990年的80%和2000年及2010年的70%,但仍然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减少对煤电的依赖将是其气候变化工作中的一个重大挑战,因为煤电具有价格优势,而且其燃煤电厂的年龄相对较轻。中国还继续启用新的燃煤电厂(2020年上半年有17个项目获得了许可),这将使实现其排放目标更加困难。
尽管中国在某些行业实现了尖端的能源效率,但在许多其他行业却落后于发达国家。例如,由于生产规模较低、产能过剩导致的频繁停工以及生产效率低下,中国每吨水泥的能耗比一些发达国家高出近30%。2019年,该国只有约30%的水泥生产线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效率水平;2018年,该行业的利用率为70%,比发达国家更加分散。
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放缓,但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其城市住宅面积约为10年前的1.5倍,乘用车年销量几乎是10年前的两倍。城市建设和交通继续推动能源需求和碳排放。
我们还应该记住,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和创新大国,通过新的雄心,中国正走上一条成为其他国家寻求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主要供应国的道路。例如,中国已经在电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如果它能巧妙地打好自己的牌,它就能将自己定位为全球脱碳技术供应商。事实上,中国已经在清洁能源、脱碳技术、绿色交通和碳交易等几个与气候相关的领域与欧盟进行了合作。
为了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需要遵循1.5°C的路径,并从今天开始努力,以能源为主导。到2050年,化石燃料产生的能源占总能源的比例需要控制在25%到30%之间,占发电量的比例需要控制在20%左右。通过向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零碳资源转型,能源可以率先推动碳减排努力。
我们分析了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和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四个部门的50多个减排倡议。(见幻灯片5。)我们量化了每个项目的减排成本和影响。我们的分析结果可以在下面的幻灯片中看到。
按照1.5°C的减排目标,到2050年,中国的每个主要排放行业都需要减少65%至105%的排放,这意味着一些行业将不得不提前10年达到接近零的排放水平。这将需要决定性的政策支持和行业改革,以及实施有效的碳减排杠杆,以推动行业升级、企业转型、公众意识和支持。为了在2060年前实现真正的碳中和,中国需要进一步采取碳捕获和储存(CCS)、碳汇等减排措施。截至2019年,中国已实施10个试点项目,但规模较小;它们的集体捕集能力还不到中国目前碳排放总量的0.01%。
以下是我们认为必要的每个部门的主要杠杆,以及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所必需的最后一英里步骤。
能量。实现所需的减排意味着向使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重大转变,这需要电网灵活性、能源体系改革和碳定价的支持。(见幻灯片6和7。)CCS技术在尚未大规模实施的燃煤电厂是需要的。考虑到大规模核电、土地竞争、可再生能源间歇性管理以及化石燃料脱碳等潜在的社会问题,这并非易事。核能最终将占发电总能源结构的三分之一。探索能源产品生产中的脱碳技术,扩大CCS技术的采用范围和有效性,实现CCS普及率90%以上。
行业。工业必须推进电力和热能生产中的脱碳和工艺创新,以实现超越设备升级和容量交换的根本性转变。必须加强准确的监测和能源管理服务。最后一英里措施包括在内部发电和热生产中100%采用CCS技术,并通过创新和优化工业流程来改善脱碳。
交通工具。必须从汽油汽车转向电动汽车,这必须得到公共政策的支持,持续改进电池,扩大充电基础设施。氢燃料的商业化对于清除剩余的排放至关重要。最后一英里将涉及大规模淘汰内燃机汽车,只留下少量节油汽车(不到10%)。还必须鼓励可持续航空燃料(包括绿色氢)的快速商业化,长期目标是超过50%的渗透率。
建筑。建筑必须加强节能创新和供热脱碳。完全碳中和要求热泵膨胀和电气化烹饪设备,这是增强的网格能力和公众接受的支持。
农业和LULUCF。农业需要从排放贡献者向碳汇转变。沼气项目和施肥产业改革是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关键杠杆。进一步减排必须通过垃圾焚烧处理和提高碳汇能力来实现。为了走完最后一公里,该行业必须在垃圾处理中实现至少80%的焚烧,并继续探索碳汇在碳去除中的潜力。
如幻灯片所示,到2050年,实现1.5°C目标的总成本将达到90万亿至100万亿人民币(约13.5万亿至15万亿美元),相当于2020-2050年中国累计GDP的2%。(见幻灯片8。)但这一支出完全在该国经济能力范围内,投资将对GDP产生实质性好处,在本世纪上半叶贡献2%至3%。绿色经济的发展可以在中长期直接增加就业。根据我们的计算,到2050年,绿色技术投资将占中国GDP的2%以上。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估计,即使在2°C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运输和废物处理等绿色产业也将使中国的就业增加约0.3%。脱碳不但不会阻碍经济增长,反而会刺激经济。
此外,减少污染死亡(中国最大的环境挑战之一)和避免水灾等自然灾害数量和严重程度不断上升的影响所带来的生命和金钱节约也将是巨大的。我们的计划将通过减少化石燃料消耗,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和进口能源的依赖,同时提高中国绿色能源出口的竞争力和弹性,从而改善中国的能源安全。
中国的新目标是雄心勃勃的。我们的分析表明,实现这些目标将是一个重大但可以实现的挑战,这意味着为10亿人创造一个绿色和可持续的生活环境,有干净的空气和清洁的水,并为世界各地的其他人提供灵感,采取类似的行动。这是一项值得鼓励和支持的事业。
作者感谢Jens Burchardt, Yukun Guo, Gongyi Liu, April Sun和sandder Van Damme的帮助。
订阅
登录